寧波市貿促會經貿預警信息快報2025年第98期
一、全球貿易投資安全警示及合作機遇
(一)全球貿易投資安全警示
1. 歐洲:中資汽車業轉東南亞尋機遇,歐盟未能形成替代
2025年11月3日獲悉,《金融時報》報道,寧德時代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建設的電池工廠已接近完工。然而由于歐洲電動汽車需求低于預期,寧德時代正重新評估這座73億歐元項目的規模,后續建設階段將根據市場情況調整,并考慮生產其他技術產品。
榮鼎咨詢分析師阿加莎·克拉茨指出,貿易緊張、地緣政治因素及歐洲電動汽車市場疲軟,共同削弱了中國在歐投資意愿。與此同時,中國出臺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進一步凸顯地緣競爭對供應鏈的影響。投資趨勢顯示,中資汽車產業正轉向東南亞尋求增長機遇,而歐盟其他領域未能形成替代。
歐盟要求技術轉讓,與中資企業存在分歧。同時,歐盟加強外資審查,并對部分中國電動汽車加征最高35%關稅。盡管在歐設廠可規避關稅,但分析師認為綜合考慮監管風險,稅率不足以驅動大規模產能轉移。
【原文出處:《金融時報》】
2. 阿根廷:或放棄與中國航天等若干項目以換取美國支持
2025年11月3日獲悉,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據TN電視臺報道,阿根廷總統米萊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會晤后,阿根廷當局正在考慮如何削弱中國在科技領域的影響力,這可能會影響到航天和電力領域項目。
此前,特朗普在與阿根廷總統會晤時表示,若阿根廷與中國開展軍事合作,華盛頓將會感到不安。媒體指出,“他們正考慮表明愿遵守美國財政支持的地緣政治條件。這包括為參與衛星、電信、電力以及鋰和鈾等戰略資源開發的美國私營企業提供優惠措施。”
一個選項是關閉中國在內烏肯省建造的深空測控站,該項目協議規定安裝天線和后續在200公頃的土地上運營50年。報道稱,圣胡安中阿射電望遠鏡項目也可能出現問題。當局已將完成建設必要部件扣留在海關,并且尚未簽署延長協議。據報道,阿方當局還可能凍結與中方在圣克魯斯省的電力領域合作項目。
【原文出處: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3. 意大利:擬對中國快時尚產品多征稅款以保護本土產業
2025年11月3日獲悉,《聯合早報》報道,意大利擬對中國快時尚產品征收額外稅款,以保護當地時尚產業免受低成本外國進口產品的沖擊。
意大利政府消息人士稱,此舉旨在避免意大利關鍵產業之一的時尚產業在市場遭遇不公平競爭。此外,意大利也可能對Temu和希音(Shein)等中國在線零售商征收這項稅款。
消息人士稱,意大利政府計劃征收的稅款,將迫使制造商承擔產品廢棄后的收集、分類和回收等成本。美關稅政策后,歐洲各國越來越擔心中國將低價商品轉移到歐盟市場,以彌補它在美國的貿易損失。
【原文出處:《聯合早報》】
4. 美國:制裁中國石油終端,中石化多家煉廠面臨減產
2025年11月3日獲悉,彭博社報道,美國政府對日照實華原油碼頭的制裁,正在改變全球原油貿易流向,可能導致山東地區多家國有煉廠日加工量削減高達25萬桶,該碼頭承擔中國約9%的原油進口量。
Energy Aspects分析顯示,中石化旗下多家通過管道與該碼頭連接的煉廠受影響最為嚴重。其中日加工20萬桶的洛陽石化預計受損最大,揚子石化和金陵石化等同樣面臨供應中斷風險。日照碼頭由中石化子公司部分控股,是該集團最重要的外國原油進口通道。
Vortexa 高級市場分析師李艾瑪指出:“主要影響將波及通過該碼頭接收非制裁原油的國有煉廠,受制裁油品占該碼頭進口量的不到25%。”隨著貿易商將貨物分流至其他港口,對中國原油需求的整體影響應是短期的。
【原文出處:彭博社】
(二)全球貿易投資合作機遇
1. 澳大利亞:西澳能源項目借力中國,澳中LNG貿易趨緊密
2025年11月3日獲悉,《澳華財經在線》報道,由中集集團(CIMC)的萊佛士船廠打造,為澳洲天然氣巨頭 Woodside公司Scarborough能源項目定制的巨型浮式生產裝置已完成收尾工作,經過40多天的航行將抵達距離西澳州海岸。
據《澳大利亞人報》,該巨型生產裝置預計將在未來數十年的運營期間接收價值估計接近300億澳元天然氣。液化天然氣是澳大利亞對華出口的第二大商品項,2024年出口價值約210億澳元。中國政府表示將澳大利亞視為可靠的液化天然氣(LNG)供應國。Woodside與中國國有巨頭華潤燃氣已簽署一份為期15年的供應合同,這也是其與中國公司簽訂的首份長期購銷協議。
【原文出處:《澳華財經在線》】
2. 哈薩克斯坦:中國投資人在哈國的商業活動日益活躍
2025年11月3日獲悉,哈薩克斯坦資本網報道,9月份在哈注冊,擁有中國股東的法人實體和分支機構數量增加了307家,是自2022年1月以來單月增量最高,總數達到7100家。
近年來,中企加快擴大在哈布局步伐,總體上,月增幅超過100家的趨勢已持續近一年半,唯一的例外是2025年1月增加了98家。今年9月增長主要是小型企業,大型和中型企業在當月沒有變化,新注冊企業中貿易業123家、制造業34家和其他服務業31家,合計占增量的近三分之二。在哈注冊企業最多的是俄羅斯,共有23100家,其次是烏茲別克斯坦企業7400家,中國總體排名位居第三。
【原文出處:哈薩克斯坦資本網】
3. 日本:日產汽車供應鏈禁區“破冰”,擬采用中國零部件
2025年11月3日獲悉,日經新聞報道,日產汽車正在對其被視為“禁區”的零部件供應鏈進行改革,將以日本國內供應商為主,同時擴大采用價格更低的中國產零部件,以加快其經營重建步伐。
報道稱,為改善財務結構、降低成本,擴大通用零部件的采用范圍,日產放寬了零部件采購標準,過去主要依賴日本國內供應商,今后將考慮中國產零部件,同時將吸收中國零部件廠商的技術經驗,以其制造成本等為參考,推動現有供應商進一步降低成本。
【原文出處:日經新聞】
4. 委內瑞拉:為應對美制裁推進煤炭增產計劃確保創收
2025年11月3日獲悉,路透社報道,消息人士稱,委內瑞拉政府與土耳其企業Glenmore Dis Ticaret Ve Madencilik A.S.重啟合資企業Carboturven,于2024年12月恢復西北部Paso Diablo和Mina Norte兩座煤礦的生產,2025年目標是實現1000萬噸煤炭出口。
由于煤炭未被列入美國對委內瑞拉的制裁范圍,委內瑞拉政府將其視為重要的外匯創收渠道,2025年一季度產量已達300萬噸,但部分民眾反映礦區缺乏環保管控。另有相關人士稱,近期美軍在加勒比海域攔截運煤船致出口停滯,且礦區存儲空間耗盡后生產已暫停。
【原文出處:路透社】
二、研究分析
1. 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PR):全球貿易形成三大集團新格局
近日,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PR)發布題為《脫鉤而非去全球化:貿易集團的新格局》的研究報稱,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對去全球化的擔憂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通過觀察2015年至2023年187個國家的雙邊貿易數據,全球貿易重新定位愈發清晰,政治聯盟傾向超過比較優勢,四分之一的國家與美結盟,四分之一與華結盟,一半仍未結盟。
2016年以來,全球貿易格局悄然發生轉變。利用2015年至2023年的雙邊貿易流量數據,我們觀察到,當前國家分為三類:一是轉向美國陣營的國家,包括那些與美國貿易成本下降、與中國貿易成本上升的國家;二是向中國集團靠攏的國家,包括與美國貿易成本上升、與中國貿易成本下降的國家;三是不結盟國家,與美國和中國的貿易成本朝著同一個方向發展。
在對187個國家的分析中,我們發現大約四分之一的國家與美國結盟,另外四分之一與中國結盟,大約一半仍未結盟。以色列、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顯然與中國結盟,而歐洲國家以及印度、韓國、日本和新加坡都是美國集團的一部分。有趣的是,不結盟國家的經濟增長略高于集團成員國(約0.8%),因為它們可以重新調整貿易方向,使其對雙方都有利。這些發現表明,到目前為止,碎片化并沒有像人們擔心的那樣代價高昂。
因此,碎片化不一定意味著損失。到2023年貿易重組,使許多國家得以將貿易流向更廉價的伙伴,抵消了跨集團的干擾。區域一體化可以緩沖沖擊。歐盟內部貿易成本下降,部分抵消了歐盟內部貿易成本上升的影響。然而,隨著2025年貿易戰的升級和集團內部貿易壁壘的增加,世界可能更接近分裂。因此,政策制定者應把重點放在保持開放的好處,同時適應多集團世界的地緣政治現實。
【原文出處: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PR)】
2. 《金融時報》:海上風電遭遇經濟與政治“雙重風暴”
近日,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刊文報道,在銀行利率上升、供應鏈緊張以及特朗普持反對立場的背景下,當前海上風電行業的繁榮勢頭被壓制。目前,全球海上風電行業在利率攀升、供應鏈緊張及政治支持減弱的多重壓力下陷入低迷。北海地區雖擁有優越風力資源,但德國政府今年夏季的海上風電拍賣卻意外流標,與兩年前企業競相高價投標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
新冠疫情后,利率飆升與供應鏈瓶頸推高項目成本。據能源咨詢機構伍德麥肯茲數據,自2023年以來,全球已有24.1吉瓦海上風電項目被取消或推遲。行業資本支出從2022年的每兆瓦250萬歐元升至300萬歐元,嚴重侵蝕項目經濟性。丹麥沃旭能源被迫籌資90億美元并裁員四分之一,西班牙BlueFloat等企業已退出市場。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公開反對風電,暫停項目許可并干預“帝國風電場”等關鍵工程,導致企業投資計劃凍結。歐洲政策波動同樣顯著:英國為避免流標提高差價合約價格,遭反對黨質疑;德國、丹麥等國轉向政府擔保的差價合約機制,以穩定開發商收益。然而,民粹政黨崛起及許可流程緩慢仍構成阻力。
與海上風電的頹勢相比,太陽能發電憑借成本下降和簡易許可流程快速增長。國際能源署預計,本十年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中太陽能占比達80%。海上風電需通過機制創新重拾動力,差價合約被視為關鍵工具,已在越南、菲律賓等亞洲國家推廣。業內認為,當前項目清退淘汰了不合理的市場機制,使行業基礎更健康。伍德麥肯茲指出,到2030年,除中國外全球海上風電裝機預計約100吉瓦,較各國政府目標缺口達140吉瓦。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進一步制約發展,歐洲調查中國風機補貼,美國呼吁減少對華技術依賴。但行業長期基本面仍被看好,RWE公司指出海上風電具有供電穩定、遠離居民區等優勢,需轉向“可持續增長路徑”。國際能源署將2030年海上風電裝機預期從212吉瓦下調至140吉瓦,但增速仍超過去五年兩倍。企業高管認為,政治與成本壓力倒逼行業優化機制,未來增長雖放緩但更穩健。如何平衡開發商與納稅人間的風險分擔,將成為政策設計核心。
【原文出處:金融時報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