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稅務合規強監管落地:10月31日前亞馬遜等平臺首次報送啟動,賣家需重點關注
10月13日,亞馬遜官方對賣家發布了關于“涉稅信息報送”的相關要求通知,通知表示,2025年10月31日之前,亞馬遜將進行首次季度信息報送,范圍涵蓋 2025年7月至9月期間的信息。該信息報送將包含您的身份信息、交易數量、收入信息、支付給平臺的傭金和服務費等信息。
一、事件背景
此次亞馬遜等平臺的季度信息報送并非臨時要求,而是源于國家稅務總局2025年第15號公告的明確規定。該政策將境外電商平臺納入涉稅信息強制報送范圍,要求平臺于2025年10月1日至31日期間完成首次報送,涵蓋平臺內經營者的身份信息與上季度收入信息,包括收入總額、退款金額、交易數量等核心數據。
從監管覆蓋范圍看,電子稅務局“全國互聯網平臺名單信息”已明確將亞馬遜、Temu、TikTok、沃爾瑪等主流跨境電商平臺納入監管,徹底打破了部分賣家對“美國站等境外站點可豁免報送”的幻想。這一舉措本質是稅務部門針對跨境電商新業態的監管補位,通過平臺數據直連實現對交易鏈條的全流程監管。
二、對跨境電商賣家的核心影響
1. 稅務合規透明化,“模糊操作”空間消失
平臺報送的收入數據將直接與稅務系統關聯,賣家的實際銷售額、退款情況等核心信息不再存在信息差。此前部分賣家依賴的雙清包稅+個人卡收入的常見避稅手段,極易因平臺報送數據與自主申報數據不一致引發稅務核查。
2. 備案單證要求升級,日常管理成本增加
結合稅務總局關于跨境電商出口退(免)稅的相關規定,賣家除需確保申報數據與平臺報送一致外,還需規范留存備案單證。特別是采用海外倉模式的賣家,需額外留存訂倉單、租賃協議或銷售佐證資料等,這對賣家的單證管理精細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3. 多平臺運營賣家面臨“數據協同”考驗
對于同時在亞馬遜、Temu、Shopify等多個平臺運營的賣家,各平臺報送的分散數據將被稅務部門整合分析。若不同平臺的收入申報存在邏輯矛盾(如同一產品在不同平臺的定價差異過大且無合理說明),可能引發系統性核查。這要求賣家建立統一的財務核算體系,確保多平臺數據的一致性與合理性。
4. 出口申報形式與運營實質匹配
跨境電商需梳理核心運營架構與稅務申報相匹配,不同海關監管方式下出口和財稅操作也需對應規范操作。若為境外主體運營,需按0110口徑備齊全套資料,同時做好備案單證留存與業務背景真實性的全流程留痕,確保關鍵憑證可追溯;若為境內主體運營,則從海關監管代碼選擇(9610/9710/9810等)、出口退(免)稅到記賬報稅等全鏈路環節均需要根據對應政策法規辦理操作。兩種模式下,都應確保申報數據與平臺報送、業務實質一致,以免觸發合規核查。
三、賣家應對建議:把握3個關鍵動作
1. 核心合規動作落地:與供應商溝通優化采購方案,明確索要匹配交易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增值稅普通發票,核對票據與合同和入庫記錄一致;對公司財稅合規進行定期體檢,重點核查收支對應真實業務,比對其與平臺銷售、稅務申報數據口徑的一致性和合理性,修正差異。
2. 單證規范與歸檔:按照海關出口申報監管代碼分類整理備案單證,尤其是海外倉相關的訂倉、租賃、銷售憑證,采用數字化方式留存便于核查。對于缺失的歷史單證,需盡快補充完善。
3. 建立多平臺數據協同機制:對多平臺運營的業務,統一產品定價邏輯與財務核算標準,針對不同平臺的運營特點提前準備數據差異的合理說明(如區域定價策略、平臺傭金差異等),避免觸發核查風險。
四、總結
10月31日的首次報送并非終點,而是跨境電商稅務合規常態化的起點。此次監管升級雖短期內增加了賣家的運營成本,但長期來看將推動行業告別野蠻生長,促使資源向合規企業集中。賣家需摒棄僥幸心理,以平臺數據報送為契機建立規范化的財務與稅務管理體系,這才是應對監管變化的核心競爭力。
(一切信息請以國家稅務總局及電子稅務局發布的官方內容為準)
來源:孚遙跨境合規服務